见到多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白晗、高风波时,他们前一天才从北京回来。刚刚结束的北京海工展上,两人带着自主研发的产品———便携式水下作业机器人,因其轻便、成本低、可同时进行探测及作业功能等优势,得到了展会中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从展会回来后,信心更足了!”白晗很高兴,他们的产品让国内外的厂商眼前一亮,纷纷表示出合作意向。这仿佛为二人吃下一颗定心丸———坚持多年的技术积累,为他们的创业梦想增添了沉甸甸的砝码。

多方智能水下机器人在展会上备受关注
发现市场痛点“因为我们都痛过”
毕业近20年,白晗与高风波很早就开始从事海洋口相关工作,并且专注于技术研发。“从不觉得搞技术辛苦,反而觉得很有意思。碰到一个技术难题时,做梦都在想。每次想通一个新的结构方案,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白晗笑言。
喜欢思考的人,往往也善于观察。工作中的白晗与高风波总是很留意各种细节。
当他们带着设备在湖泊中做水下实验时,如果设备在水中丢失,探测和打捞非常困难。10米来深的水,无法使用大型探测设备。潜水员成本高,很多情况下还受限。
即便是可以使用小型ROV探测,也存在探测到却无法打捞起来的情况。青岛等沿海地区的在从事海洋探测、观测设备的院所和行业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一年丢2-3辆宝马在海里。
这是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个行业迫切需要一个便携式的,可以观测同时也可以简单作业的水下机器人设备。
目前,做水下机器人的机构大致有两类———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其中,科研院所将主要精力投向大型国家项目,瞄准超前沿的科学技术。而民营企业因其规模、技术实力有限,大多是逆向设计和销售国外产品。
这是一个市场痛点,也是一个市场空白点。
2015年初,白晗和高风波萌生了针对这一市场痛点发挥技术优势和行业积累做些事情的想法。他们二人,就市场需求碰思路、细化技术。
一方面有深厚的行业积累,技术实力,另一方面是市场的痛点亟须解决。白晗和高风波一致认为,这就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017年年初,水下机器人的原理、技术难点、核心点都已突破,“做产品的时机成熟了。”白晗、高风波放下之前的事业,走上创业之路。西安多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致力开创全新的水下作业模式,为未来的水下作业和探测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和智能的解决方案。
厚积薄发做出最接近市场的产品
白晗与高风波二人技术互补,白晗擅长做结构,高风波则擅长做控制。两人在研发中相互配合,事半功倍。
作为国内第一款集探测和作业于一体的小型水下机器人,其技术原理与传统的小型水下机器人有很大不同。白晗与高风波在注册企业之前,关于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已经持续八年之久。这项研发可以说是厚积薄发的成果,在总结现有各种水下机器优缺点的前提下,提出自己超前的想法和思路,并付诸实施。
对于水下机器人的推进动力和速度,两人费了不少功夫。“现有的水下机器人,每个方向都需要一个推进器来推进,那么整个机器至少需要6-8个推进器。”白晗介绍,由于每个方向都只有一到两个推进器来作用,因此航行速度和灵活性都不高,而且产品的成本高,效率低。
市场上火爆的无人机给了两人一个灵感:用无人机的四旋翼方式来设计水下机器人。四个推进器同时作用下,水下机器人的速度更高,姿态也更加灵活。
但后来发现,无人机平飞的方式不适用于水下航行。水下阻力和空中不一样,无人机的模式不能照搬。这个问题又困扰了他们很久。两人又继续投入研究,通过计算、仿真,最终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让机器人在水下的航行平移采取立式,这样一来,方向改变非常灵活,速度也很快。
在技术储备过程中,又一个问题引起两人的关注。“海试过程中经常需要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而海试作业一出海就是一两个月,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非专业出海者而言是很艰苦的。”他们在研发中基于网页模式来控制,只要得到授权,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时看到探测情况,并指导操作人员工作。
这一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应用非常广泛。针对市场特点,二人在研发中将水下机器人的接口设置成开放模式。“作业工具头,也就是机器手,可以根据用户的作业功能需求快速更换。”这个思路也很快被应用在产品的研发中。将来,无论是全景摄像头还是各种作业装置,都可方便地搭载在这款水下机器人上。“这也是我们在研发中一直坚持的特点,这款产品一定要具有很实际的应用功能。”
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从业经验,对市场痛点的切身体会,结合两人的创新意识,多管齐下,让这款产品非常“接地气”。
“前面没有人做,只得一点点推演。不光考虑技术层面,还结合实际应用,因此我们的产品更接近市场。”目前,产品仍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将来还将发展成为系列化产品。
实现水下0-100米无人作业及探测填补市场空白
21世纪,伴随着人类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的进程,水下机器人将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勘察、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水下机器人这一高新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并更加完善,21世纪将是水下机器人广泛应用的世纪。
按照水下机器人与母船间有无电缆连接将其分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和自治水下机器人(AUV)。ROV需要操作人员在母船上通过脐带缆进行遥控。而AUV自带能源,依靠自身的自治能力来管理和控制自己以完成人赋予的使命。
多方智能这款水下机器人解决的则是水下0-100米无人作业及探测的问题。
水下的纵深空间很大,从水面到水下10000米,每个深度区间都有相对应的作业探测解决方案。但90%以上的水下工作集中在0-100米这个区间。
目前在这个区间的小型水下航行器只有单一观测功能,作业还是依靠蛙人和潜水员。大型的ROV具备作业能力,但使用成本很高。
便携式多功能水下机器人。可完成水下0-100米的无人观测、无人作业,有效解决了目前这个深度范围只能依靠人工作业的现状。该水下机器人的作业工具头采用快装结构,可方便更换,以适应不同的水下作业方式。采用基于网页的控制方式,访问网页就可以观察到机器人水下作业的图像,可以远程观测。机器人整体结构轻便、灵活、操作维护简单,可用于油气能源、水产养殖、船舶、应急救援、军用、基础设施维护、科教等领域。
同时,其动力系统和功能系统各自独立。动力系统提供动力;功能系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任意更换,做到万能应用,完成不同的作业要求。使用更轻便、操作更简单、价格更有优势、功能更精专。
全职创业一心投入
多年的储备,终于迎来厚积薄发之时。公司邀请西工大海院的专家做技术顾问,同时也和高校的教授频繁就技术理论沟通。“我们想用相应成熟的理论和知识、技术,做出填补市场空白的实实在在的产品。”
目前,侧重于功能方面的水下机器人原理样机已经出炉。预计7月工程样机也将做出来。按照公司规划,一年后,产品将问世。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实现批量生产。
“有创业的想法很久了,一直在瞅准产品,做就一次做好。”采访中,两位创始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想法:经过多年的行业和技术积累,这个时候创业,心里有底,不盲目。高风波笑说,他们的创业中融合了“中年人的经验,青年人的热情。”
和过去相比,白晗与高风波更为忙碌,可内容却大不相同。从技术人员转型成为创业者、企业家,要操心方方面面的事情———团队建设、财税、融资、市场宣传等,大部分时间拿出来考虑研发以外的事情。
“技术方面抓大方向、扣关键点,还是要把精力腾出来,向外跑一跑。外面的市场推广不开,融资拉不来,其他都是空的。”白晗表示,他们希望自己做的再快一些,这样等后期产品成熟时,资金、市场不拖发展的后腿。
刚刚从北京回来的两人,本周的行程已经安排满了。“现在已经接触5-6家投资机构,中科创星等,明天上午还要见一个机构,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另一家机构已经排在下周。”接下来,多方智能还将参加湛江、青岛、天津的海工展,将产品的优势和公司品牌打出去。
从关注技术本身,提升至关注如何将技术和市场结合。都是技术迷的二人,身处这样的转型之中,却也甘之如饴。“这是一个提高自我的过程。”
公司成立之初,两位创始人不约而同地看好高新区创业园,将企业注册在高新区,“不久后将搬入瞪羚谷创业社区,创业社区侧重发展智能硬件产业方向和我们高度契合,平台好、服务好,公司在那边不仅能享受诸多服务,也可将我们的高科技产品进行展示,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很有利。”
今年,多方智能将通过开发产品和宣传推广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做出成熟完善的产品,另一方面发展潜在的客户。目前已有某石油装备公司下订单,并建立了战略合作。“计划用3—5年的时间,用我们的产品开创全新的水下作业模式。”白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