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电力工业、数据通信业、城市轨道交通业、汽车业以及造船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未来电线电缆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射频同轴电缆整体市场容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未来市场的需求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基于移动通信、通信终端、军用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高端射频同轴电缆的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普通射频同轴电缆。
长期以来,高端电缆产品市场几乎被国外进口产品垄断。瞄准高端市场,西安富士达线缆有限公司用自主创新为利器,打破了国外进口产品对市场的垄断。
起步早 起点高
2008年,在全国的高端电缆市场仍然被国外进口产品全面垄断之时,作为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西安富士达线缆有限公司成立。
当时,市场中使用的高端电缆多为国外进口,不仅价格居高不下,选择规格受限,而且部分高端电缆禁运,采购周期也长达8周—12周。因此,富士达线缆选择对于高端电缆进行技术攻关,快速实现高端电缆产品的国产化。
电缆和连接器都是电缆组件,相互配合,传送信息。电缆越长,越是容易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问题。“虽然对于通信电缆组件比较熟悉,但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这个行业‘水挺深’。无论是从原材料,还是从工艺来说,国内行业和国际先进水平都有着不小的差距。”武向文是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同时兼任富士达线缆的董事长。他告诉记者,中国射频电缆在最初的发展阶段,生产设备、仪表和原材料全部从国外进口,要通过自主创新迎头赶上国际先进企业技术水平难度不小。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进口设备,再根据自己工艺情况进行改造。”武向文介绍,在订购了第一台设备后,他们对进口设备进行综合改造,其他主要设备自己研发,通过吸收引进、集成创新,富士达线缆突破了这一难题。2008年年底,2个主要型号的电缆就已投入生产,初测基本性能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之所以如此之快,源于富士达线缆公司自身拥有国内一流的技术开发团队,还联合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并聘请国外顶级技术专家,形成国内该领域独有的技术优势。
一方面,富士达线缆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获取了关键原材料进口渠道,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优势突破了核心工艺技术。很快,富士达线缆的几种产品迅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经部分客户在军工领域批量应用证明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用创新打破垄断
2009年,富士达线缆首次参加国际展会,其自主研发的产品在展会上亮相,优秀的性能和较低的价位,引起了行业的关注,也让来自国际的竞争对手,重新认识了中国企业在高端电缆研发生产方面的水平。此次展会后2个月,国际厂商全面下调相应电缆产品价格。国际领先的全套互连产品供应商莫仕(Molex)公司也希望富士达线缆为其代工。富士达线缆成为中国这个行业里冲出的一匹黑马。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富士达线缆始终将创新作为一把利器。”武向文如是说。回忆起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的过程,几件小事让他记忆犹新。
由于引进的进口设备是模拟信号控制,无法更好地控制,经过改造,富士达线缆将进口设备的先进功能保留,模拟信号控制则被换成数字信号控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正是在这番努力下,富士达线缆首次生产出了连续600米的电缆产品。
根据客户需求,富士达线缆生产了一根完整长达150米、重达60公斤的测试电缆,由于测试缆需要实现低损耗、抗拉抗压等性能,因此富士达通过创新研发,给它穿上了一套“防护铠甲”,解决了测试缆本身不抗外力的薄弱环节,得到了客户的好评。
一系列的创新之举,让富士达线缆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目前,富士达线缆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生产加工设备45台;高尖端的检测设备24台。具有年生产RG系列电缆2000公里,半柔电缆1000公里,FFB/FFG系列低损耗稳相射频电缆500公里的能力。公司主要产品有超低损耗稳相电缆(FFB系列);低损耗稳相电缆(FFG系列、FFK系列);低损耗电缆(CFCJ系列、SWFCJ系列);高性能软电缆(FMF系列);半柔、半硬电缆等。2012年,富士达线缆的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人员规模40余人。
“下一步这个行业的技术趋势应该是数字化射频电缆,目前这部分仍然使用国外进口产品。国内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但有差距就说明空间大。”武向文表示,富士达线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