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融资贷款>企业报道>正文
企业报道

达盛隔震:科技力量“以柔克刚”

来源:发布时间:2013-09-25 11:24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经历7.0级强震后,除了少许墙面乳胶漆层脱落,建筑内部梁柱和墙构件竟没有出现任何裂纹,就连窗户的玻璃没有任何毁坏,成为震后地震区抢救伤员的主要医院之一,被网友誉为“楼坚强”。造就“楼坚强”的关键就是大楼地基与地面建筑之间那83根橡胶隔震支座。
  “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是第一个真正经历地震的隔震技术建筑。这件事是20年来国内隔震技术推广的又一个很好的机遇。”西安达盛隔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明勇说道。盛明勇从1997年开始致力于研究开发并推广隔震技术,坚持至今。他创办的达盛隔震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国行业中排位前三,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近年来市场表现不俗。

橡胶支座 为建筑物装上“安全气囊”

隔震技术在我国应用已走过18年,但真正大面积采用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后。
  在20年前,关于抗震,学术界曾有“硬抗”“软抗”之争。“硬抗”是指加强钢筋混凝土的刚度等,“软抗”则指用橡胶隔震层将将建筑物与地基上下隔断。20年后的今天,“软抗”也就是橡胶隔震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得到一致认同。“这是最好的防震措施,没有之一。”盛明勇笑言。
  盛明勇介绍,地震是能量的释放,而且这种能量释放具备时间、地点、震级大小三个不确定因素。不难看出,“硬抗”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具体而言,橡胶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地面建筑)和下部结构(地基)之间,设置一层水平较柔的橡胶隔震支座,以隔离或耗散地震从下而上输入的能量,从而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一旦地震发生,隔震结构会使建筑物的变形集中在隔震层,阻止地震波能量从下往上传播,使上部结构的层间基本不会变形,从而保护地面建筑结构基本不被破坏。
  “地震中释放的能量通过支座被吸收掉80%,相当于为建筑物加装了‘安全气囊’,大大提高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盛明勇介绍,在无法吸收地震释放的能量时,建筑物就会发生断裂、倒塌,从而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是对基础隔震理念的转变,从“抗”到“隔”,一般可降低地震烈度0.5—2度。
  “花小钱解决大问题。”盛明勇如是说,与灾后重建和蒙受的巨大经济损失相比,前期的预防性投入显得很微不足道。
  经过多年的专注研发,达盛隔震的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在保护房屋结构的基础上,还保护室内的设备、网络等功能使用不被中断。达盛掌握了隔震橡胶支座的核心生产工艺和技术,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不仅如此,公司还先后取得了建筑、电器、路桥、设备等相关“橡胶支座”专利13项,注册商标1项,6个专利正在申请中。2010年,达盛公司荣获了陕西省科技进步—等奖。

火炼真金 高技术高标准中脱颖而出

目前,隔震技术在我国建筑物中使用率仅为0.2%至0.3%,体量为5个亿。同样的技术在日本建筑中的应用达80%以上。目前来看,中国对地震的防护等级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隔震技术在中国市场的空间很大。“这项事业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来看,都值得我坚持。”
  从2000年开始,盛明勇开始和朋友合资创办隔震技术公司,作为一项新技术新事物,隔震产品还没有被市场所接纳,市场开拓屡屡受挫。在创业探索的过程中,合伙人因看不到希望纷纷离开,最终这条创业的路上,只剩盛明勇和他的团队。
  2008年5月12日,汶川爆发8级大地震,8.7万人在这场地震中丧生,数十万间房屋倒塌。
  这场灾难让建筑物隔震技术首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达盛的订单量在那段时间也呈现井喷式上涨。
  在2008年前,全国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仅有7、8家。盛明勇回忆,5·12后,“一夜之间,冒出来30家做隔震技术的公司。”
 “这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盛明勇如是说,一方面,隔震产品看似一样,实则根据建筑的具体形状、体量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一个建筑物,对所用支座都有着不同的参数需求。而达盛的每一个支座都是达盛为客户量身定制。另一方面,关于隔震产品,我国已形成标准体系,住建部对于建筑物隔震产品标准非常严格,要求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必须先通过国家指定的两个实验室进行53项技术检查,对应用到工程中的产品,还需接受产品20%的随机抽检。
  规范的行业秩序和严格的产品标准,为达盛这样的技术领先、专注品质的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5·12后冒出的30家企业如今只剩下3家。
  真金不怕火炼。从2008年开始,达盛的营销收入每年翻番,综合实力位居全国行业前三,也是陕西省唯一一家研发制造销售隔震产品的公司。无论在哪里的楼盘,只要声明安装达盛隔震产品,都销售一空。
  盛明勇介绍,由住建部牵头,隔震减震有关企业成立了行业协会,盛明勇也参与其中,积极推动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这个行业还有很长的增长过程,我们要维护好,才能让它发挥真正的作用。”

技术延伸 长远目光锁定未来

虽然企业发展在近几年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今后的市场增长预期如何分析,企业发展步伐如何把握,盛明勇仍然保持了一贯的细致与踏实。他在产能、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延伸方面,都做出了规划。
  去年,达盛做出了尝试,与招银国际将举行隔震技术战略合作。招商银行对达盛进行战略投入。通过与招银国际的合作,使公司在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获得重要支持;为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提供各方面的投融资顾问服务。
  “我一直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好的项目有更多优质资源的参与,才能发展得更快,并且资本多元化有益于为企业带来更先进的理念。”盛明勇表示。
  另外,达盛还引进了国家地震局的博士生,为企业做专项研究和设计,同时达盛内部形成了培训体系,帮助员工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作为管理团队的第二梯队。
  在对市场进行进一步分析后,达盛将技术延伸,并开始关注村镇这方面的市场。“每一次地震灾害,受到影响最大的往往都是农村。”盛明勇说,村镇的建设被纳入国家管理范畴将是今后的趋势,而防震则因此面临很大的市场契机。
  针对此,住建厅立项制定村镇建筑隔震技术规范,立项已通过专家论证。达盛参与其中,并提出了更符合村镇建筑要求的技术。
  “今年,达盛将再添置设备,因为明年的订单预期很好,长远来看,目前的产能不能满足增长需求。”盛明勇介绍,虽然目前已拥有厂房8000平方米,但仍然紧张,“忙碌起来连续几个月工厂满负荷运转。”达盛已经在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申请土地,希望建设达盛自己的生产车间。
  今年,达盛将主要目标方向调整至公共建筑领域,首当其冲的是学校、医院等。“作为高新区土生土长的企业,达盛非常愿意为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盛明勇希望将隔震技术的社会效益真正发挥,他认为,是时代赋予了达盛发展的机遇,十几年的坚持才得以有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