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融资贷款>企业报道>正文
企业报道

搬砖者的苹果梦—记蓝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发布时间:2011-12-30 17:06

多肽药物的应用前景广阔。多肽一词,也成为生物医药行业中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但在2004年,这个概念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就在这一年,王亚宏单枪匹马进入这一行业,成立蓝晶生物。近10年的坚持,从不被知晓到行业热门,历史证实了王亚宏的眼光。

  作为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蓝晶生物的优势明显———技术创新力,但劣势也同样存在———缺乏资金让蓝晶生物的发展步伐缓慢,新药的研发过程走走停停,虽然如此,王亚宏从未懈怠。

  “这个行业的机会太多了,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都将展开无限的前景。”王亚宏言语中透着对这一行的喜爱和期望。也正因此,他对蓝晶生物的前景十分看好,毫不犹豫地付出和坚持。

  

  发现机遇

  却为了梦想而“搬砖”

  

  早在2004年,王亚宏就涉足于多肽合成。朋友问起来,王亚宏总是耐心热情的解释,可仍有很多人对此不理解。

  现在,多肽合成药物毫无疑问已成为最为热门的行业之一。2010年,多肽类药物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5%至10%,超越了全球医药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且出现了全球销售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药品。

  在最初起步时,蓝晶生物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做技术服务。和新药研发机构、大专院校、药厂合作,为客户提供高纯度多肽试剂,产品均为小批量、多品种。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系统、疾控中心等都是蓝晶的客户。同时,也间接支持几十个多肽新药的研发,参与多项科研计划的设计工艺等环节。

  “天天干的就是创新的事儿。”王亚宏这样总结这个阶段的工作。技术服务因为要满足各种客户的各种需求,因此对技术要求高,且每一次服务都是一次创新,一次经验的积累,接触的是前沿,合作伙伴不乏“海龟”、教授。

  承接技术服务,为客户提供小批量的多肽合成材料,虽然不会给蓝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理论创新与技术经验的积累则是王亚宏感到弥足珍贵的。

  对这么多年蓝晶生物坚持做技术服务,有业内人士感到不解,为什么不直接做产品,或其他利润更高的事情?“我的目标是树上的苹果,但够不到,我只能自己先搬砖。搬够了垫起来就可以摘到苹果。”王亚宏形象地比喻。只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以及对产品方向明确的规划,才到了真正成熟的时机。王亚宏认为,蓝晶生物的这一时机,已经悄然来到。

  

  优势积累

  瞅准机会就出手

  

  经过多年的积累,蓝晶生物的技术创新能力飞速提升,创新成果亦有目共睹。“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经验积累,是蓝晶生物的最大优势。”王亚宏表示。

  西安蓝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开发的创新型多肽快速合成制备工艺平台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利用此专利平台可以快速、低成本、规模化地制备高纯度多肽药物。公司建立有多套多肽快速合成生产线,配备有分析纯化、制备、冻干等设备及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

  依托西安高新区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凭借领先的技术、成本和质量管理优势,不断创新,蓝晶生物的企业实力快速增强,先后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及西安市科技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项目的立项支持,服务国内300多家大学及研究单位,部分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欧洲,韩国、印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蓝晶生物的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一个多肽产品合成的母平台,即由多肽设计,修饰,筛选,多肽常规FMOC固相合成技术规模化制备技术构成的母平台。由这个母平台,又衍生出多肽微波快速合成技术及低成本设备开发、多肽分析技术、多肽纯化制备技术、固相合成系列载体制备技术等多个子技术平台。每一个子技术平台,都代表着若干个产品的方向。

  蓝晶生物到了一个转折点。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成为产品优势,是王亚宏近期考虑的事情。在几个子平台中,都能延伸出市场潜力不可小觑的终端产品。但蓝晶生物的资金有限,必须瞅准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机会很多,看能不能抓到手。”

  

  坚持创新

  离梦想越来越近

  

  2006年,王亚宏再次发挥了他独到的眼力,他瞅准了基于多肽技术的快速止血产品。发现这一产品方向,王亚宏立刻投入研发,样品出来后,还未来得及进行动物实验,王亚宏就因为一次机缘巧合,先拿自己当了“实验品”。

  一日,正在推注射器的王亚宏用力过猛,注射器炸开,玻璃扎入他的大拇指,顿时血流如注。王亚宏立刻用卫生纸包住伤口按压,可由于靠近手心的那侧皮肤不好止血,因此血流依然不止。忽然他想起刚做好的止血凝胶样品在冰箱里存放着,“我心想,就先拿自己做个实验看看。因为我知道,它是多肽合成,涂抹在伤口上之后,最终会分解成氨基酸,不会对皮肤有害。”王亚宏笑言。将凝胶涂抹一次后,三个出血点立刻少了两个,再涂抹一次到两次,伤口竟然已经不再出血。这个结果令王亚宏大喜。随后,他立刻申报专利,将这一知识产权紧握在手中。

  之后,王亚宏开始一边紧锣密鼓地进行产品的申报,一边继续进行实验。目前,进入一期临床的阶段。在这过程中,也有人对此表示极大的兴趣,想要和蓝晶生物合作,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势单力薄的蓝晶生物不占优势,对此王亚宏坚定地拒绝了。“虽然我们的进展和大医药公司相比较为缓慢,但我相信,在创业园、生物医药联盟的支持下,我一步一步走下去,一定会成功。”

  目前,蓝晶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另一产品———多肽药物固相合成载体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正交付部分客户试用。多肽药物固相合成载体包括氯甲基树脂、王树脂等多个产品类别,作为多肽合成药物的载体,这一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容小觑。只要有多肽类药物,就存在对多肽药物固相合成载体的需求。

  “只有在细分市场中做得既深又专,企业才有竞争力。”王亚宏对今后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他表示,规模上和资金实力上拼不过别人,蓝晶生物的出路就在技术创新上,走差异化路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