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精准服务当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多少时,农作物最易患病虫灾害?这个时刻我们又如何得知?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朝着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农业运用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精准监测农作物的动态并进行预警,随后自动施效,满足农作物生长的各类需求,就是迅腾科技的产品在农业上的主要应用模式。
迅腾科技的产品———基于传感网的作物生长环境监测系统、温室群监测系统、温室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在杨凌、安塞、阎良、洛川、周至等多个农业示范区部署,针对苹果、猕猴桃、甜瓜、番茄、丹参等西部优势农作物,可实时采集大气温湿度、CO2浓度、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众多的感知节点实时采集作物生长环境信息,以自组织网络形式将信息发送到汇聚节点,由汇聚节点通过GPRS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实时数据库中。农业专家系统分析处理相关数据,产生生产指导建议,并以短消息方式通知农户,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典型应用。
“我们的产品可以应用到很多行业,比如农业、环保、水利、桥梁健康监测等。”迅腾科技总经理蒙海军说道,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公司正在和世园会接洽,保障世园会自然馆中的珍贵花卉有一个最适合的自然环境。迅腾科技应用于农业的一系列产品在陕西颇有名气,“是独一无二的”,而除了陕西这个“根据地”以外,迅腾科技的产品已经覆盖了西宁、河南、东北、江西、山西、江苏等等。然而,迅腾科技刚刚成立之时,并没有想过朝这个方向发展,甚至在涉足这个产业时,物联网这一概念还未在中国大范围提出。
涉足物联网前路豁然开朗
2004年,迅腾科技在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成立,作为留学生创业企业,迅腾科技得到了创业园发展中心的支持与帮助。
但是,起初迅腾科技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当时公司的业务以软件项目开发为主,做得很辛苦,可是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迅腾科技拿到污染源在线监测的开发项目,根据客户的需求制作了他们的第一台设备———数据采集传输仪,将业务从软件开发延伸至硬件设计,从以前单一的提供产品上升至提供解决方案。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们涉足物联网产业的脚步。
在这个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蒙海军和几位同事发现,这个事情大有做头,而且还是一片市场的蓝海。于是他们对这项工作进行总结,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端到端的无线通讯解决方案,包括四项内容: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融合ZigBee、Wi-Fi(无线以太网)、GPRS/CDMA/EDGE10/3G、TCP/IP、USB、串口等多种通信方式。可以快速灵活地建立无线私域网系统,令原来复杂困难的布线、集中管理、供电受限等问题变得轻而易举;自适应的无线网关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多线程分布式通讯服务器;灵活的综合业务处理信息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方案可以适用于更多行业,不仅局限于环保在线监测。迅腾科技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延伸发展。蒙海军似乎看到公司的前景而豁然开朗。
剑指国家标准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同年11月3日,国务院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随后,工信部开始统筹部署宽带普及、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并将物联网发展列为我国信息产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物联网的概念提出后,蒙海军发现,迅腾科技从事的正是物联网产业。而此时,迅腾科技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乘着国家政策支持的东风,迅腾科技从2009年开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从不足10人成长到近60人,办公场地一再搬迁,从最初的60平方米到现在的1500平方米,公司利润连年翻番。2010年,迅腾科技产值共计1800万,目前共有120多项专利。
说到企业的发展之道,蒙海军深有感慨:“我们的发展和国家对新型战略产业的支持密不可分,也得益于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的服务和支持,最后,最关键的是企业必须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加以核心技术和能抓住市场的商业模式。”
迅腾科技深知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每年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60%左右。公司针对每一个业务都有专门的研发团队,包括“应用需求分析团队”“嵌入式软件团队”“PC软件团队”等等。同时,迅腾通过研发,不断降低产品的成本,目前的第五代产品所需成本比起第一代产品,降低了60%。
“我们的产品核心是通信中间件,我们希望把中间件做成标准模式,只需更换上下环节的传感器和应用平台,就可以在不同行业里使用,如果能做成国家标准,就毫无疑问占领了市场。”公司副总经理吴晓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