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区报道>正文
高新区报道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歼20”

来源:中高新传媒发布时间:2017-09-11 17:35

近日,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成功研制“基于无线射频场的室内多目标定位技术”。而不久之前,天和防务与益丰电子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共同出资1亿元设立西安天益太赫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不是天和防务第一次走在技术创新最前沿。天和防务围绕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向进发,不仅为企业发展激发出强大的动力,也为全国探索出宝贵经验。这些都是西安高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军民融合和科技创新方面大胆探索尝试的具体体现。

发挥基础优势  谱写发展新篇章

西安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国防科技资源密集区域。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安高新区主动进行国防经济与地方经济统筹发展的探索和改革,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高新区通过率先在全国高新区范围内设立军民融合专门机构,开展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发展理念及模式创新,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已经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西安特色”,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做出先行示范。

西安高新区是西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已成为西安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西安高新区不但聚集了一批国防系统骨干单位,形成了涉及核、电子、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军工板块,同时通过多种融合方式形成了汽车、空调压缩机、安全消防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射频连接器、物联网、航空、卫星导航应用等优势产业。截至“十二五”末,军民融合企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拥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17个,制定国际技术标准1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700项;国军标21项;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累计完成生产科研项目30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28项。

此外,西安高新区大量民营企业主动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领域,不但承担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的配套任务,还积极主动开拓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总体的领域,涌现出无人机等前景广阔的高技术项目。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企业达412家,其中国有军工企业和国防科研院所转制企业40家,民口企业372家。民营企业至少具备四证之一的212家,四证齐全的36家。截至2017年6月,西安高新区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军民融合企业名录10家,“新三板”军民融合企业名录18家。

2016年西安高新区积极推进建立市场导向的军民融合创新型体制机制初现成效。在鼓励园区内军工科研院所实施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西安高新区中电科20所、航天四院44所、西京公司、科技大市场获批成为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顶层设计为发展提供新动能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军参民扩大运用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同时反哺军工;另一方面通过民参军引入优秀的民用技术,通过竞争调动军企的活力,促进军工技术的发展。军民融合鼓励军工单位进行混合所有制改制和资产证券化,鼓励军工单位生产市场需求的民品和鼓励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事装备研制和配套,鼓励民资进入国防建设。

西安高新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有关战略,先后制订《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可行性研究报告》《西安高新区军民深度融合推进计划》。

按照军民融合推进计划,在未来发展中,西安将坚持国家主导、统筹规划的原则,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方案为基础,坚持与国家、省、市军民融合总体规划相结合,坚持与西安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规划,达到可操作、能落实的要求。

同时,西安高新区还将坚持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的原则,瞄准国家战略需要,以提升能力建设为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坚持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原则,着力优化配置军民两用科技、经济、教育、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使用效率,避免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此外,将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发展模式、完善政策体系的同时,结合西安高新区的实际,重点是在土地规划、项目布局、产业发展、基础配套、社会服务等方面,将国防建设需求统一到日常工作中,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局面。

在未来3年内,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同时,全面完成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所赋予西安高新区的任务,将西安高新区建成军民融合企业聚集区、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支撑区、军民两用人才的富集区、国家重大项目承载区,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形成先进经验。

在未来5年内,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翻两番的总目标。全面完成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任务,成为承担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护的重要区域,成为我国军民通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区域,成为我国军民融合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基本形成区域性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全力打造全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是国家战略,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取得突破,达到实效,必须系统推进。为此,西安高新区将建立市场导向的军民融合创新型体制机制。在支持军工科研院所与军工企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参军”,优化服务程序,建立军工资质便捷受理通道。2018年前,完成取得军工相关资质认证企业100家(次),巩固强化西安高新区全国军民融合聚集区形象。西安高新区将实施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力争到2020年,民营企业承担武器装备总体设计或主机生产5个型号以上,培育5家能够充分参与军品竞争、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混合经济军工产业集团。

西安高新区凭借雄厚的军工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等提高仪器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推进科技资源运用市场化。选择一批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和科研基础设施,在西安科技大市场进行开放共享。联合军方和军工院校等相关单位设立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技术研究院,建设国家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供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军民两用科技资源信息库,促进军民信息共享。通过合作方式,引导各类高端智库深度参与军民融合创新领域咨询研究。

西安高新区将不断推进军民产品和技术标准通用化。支持军民融合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军用)相关专业标准制定,选择5家单位作为军民融合标准通用化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全区军民融合企业年制定国际、国家(军用)相关专业标准20项以上。

当前,在我国军工体系当中,形成了众多科技成果,西安高新区将积极鼓励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军转民项目优先在本地发展。通过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支持,在各军工集团和军工院校的配合下,建设西安科技大市场国防科技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供军工科技成果的发布、宣传、推介、对接、转移、转化等服务。

同时,西安高新区将大力支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紧密依靠各军工集团、高校和民营企业作为国防科技创新载体,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军民联合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取布局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1年,建设军民两用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50个。

当前,西安高新区已经聚集了八大军工集团布局发展,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西安高新区将发挥优势,强基固本。重点支持园区内国有军工单位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航天、航空、兵器、电子、船舶等传统领域持续发展。同时,继续支持园区内研究院所和军工企业及其所属企业,以及新设项目在西安高新区布局发展。

西安高新区将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军民融合产业,培养新一代电子信息、无人系统、空天动力、智能制造及3D打印、网络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航空器、北斗导航、微小卫星和空间信息技术国际合作及应用,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扩展对外贸易门类,提高服务功能,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快速布局集检测、装配、集散、拆解和逆向研究为特征的军贸基地1个,实现技术产品的国际化顺畅流动。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要取得突破,人才是关键,为此西安高新区通过支持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方式,培养一批工程型领军人才、青年技尖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的军民融合人才队伍。支持西安交大、西工大在西安高新区内开展军民融合方向的学科建设,鼓励园区内企业设立实践教学基地,鼓励企业引进军民融合高层次人才。

另据了解,西安高新区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以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测试中心等各种技术创新平台为特色的军民融合科技园已经开工建设,并将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以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在西安高新区更大发展,为全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