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区报道>正文
高新区报道

高新区24载耕耘积淀高新标记双创

来源:发布时间:2017-03-15 10:25

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时至2017年,正值孵化器诞生30周年。作为30年来中国孵化器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追随者,西安高新区二十余载的发展建设经验成为纪念孵化器发展过往和探索孵化器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近日,全国取景拍摄的央视十套《中国孵化器30年》剧组来到西安高新区采风,对西安高新区中科创星、富士达、宝德自动化、奇维科技等代表企业,和原创业园主任闫玲和现任主任宋琦进行采访,探寻西安高新区在中国孵化器事业30年来中扮演的角色。在他们的回忆与讲述、感动与领悟中,西安高新区孵化器发展24年来的成长与变迁、情怀与故事徐徐展开;高新区创新不止,带着西安特色、高新标记的科技双创之路脉络也不断清晰。

孵化器人 情怀中传承 梦想中创新

闫玲:“传承孵化器的理念和精髓”
  1993年5月28日,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当年8月,闫玲成为中心第一位正式员工。直到2014年岗位调整,她从事孵化器工作整整21年,用对孵化器事业的热爱见证了西安高新区创业中心的发展历程。
  创业中心成立时,高新区依托西安的大学、研究院所刚刚开始发展。1993年,孵化器的概念已经成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创业中心秉承“至诚服务、创造一流”的宗旨成立,人员招聘、管理体系等都企业化运作。20余年来,一直持续不断地创新,通过探寻企业发展需求所搭建起的完善的服务体系,使得很多创业者愿意主动进入我们的孵化器。
  印象最深的是力邦科技,它是一家做医药开发的留学生创业企业。那个时候国家政策不允许民企做医药研发,创业中心和创业者合作成立集体所有制企业,拿到经营许可权。高新区又投了一部分资金,将力邦科技扶持培育壮大。政策更加合理化的时候,高新区就退出了。多年来,创业中心一直专注于服务体系的搭建,围绕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不断完善创新服务手段。
  高新区创业中心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得益于创始人对孵化器的深刻理解。他敏锐地认识到,西安要像硅谷一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要扶持科技企业发展,培育我们的科技企业家。
   孵化器发展,其理念和精髓的传承非常重要。我们始终围绕如何更多培育科技企业、企业家,以更多的转化科技成果为原则。百变不离其宗,不论是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都是围绕这样的服务在不断创新和提炼自己。
  孵化器作为服务企业的载体,应该先一步企业的发展。无论是项目、企业家,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商业模式,从发展理念、规划、服务体系建设上,孵化器都应优先考虑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承载企业,做好企业服务。企业的发展是我们的荣耀,孵化器的成就体现在企业。

宋琦:“用市场机制保障高新区双创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4年,宋琦担任创业园发展中心主任。2015年,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大时代拉开序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考察其他孵化器,宋琦认为,西安高校云集,技术研究所科研院所数量众多,技术人员积淀深厚,成果转移转化还应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西安有着深厚的科技积淀,但市场氛围和市场机构缺乏,需要以资本为主导的市场机制去加速成果转化。我希望在构建很好的产业孵化链条基础上,把这几项工作尝试有效的推进。
  2014年,西安的第一个创业苗圃———“创途在XIAN”投入运营。两年多来,以政府搭平台,市场机制为主导,以资本驱动的方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市场机制、市场业态,建立了针对早期天使资本、渠道建设、媒体包装、政府服务的全链条、全业态的大体系。除了成立创途天使会,吸纳一部分天使投资人,培育西安的天使投资人外,在众创空间运营基础上,探索出两类平台搭建和产业化的新型孵化载体模式,构建了两个新的空间:众创示范街区是聚合创新创业要素、线上线下平台为一体的核心展示区域;瞪羚谷创业社区是针对专业方向板块的以投资为主导服务机构聚集的聚集区。
  除了保有政府该有的手段保障政策环境之外,我更希望借助市场机制和方式来撬动。市场是根本生命力。政府应该扮演引导、调控、杠杆的角色,产出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这两年,创业园做了一些“有偿”服务,企业提要求,根据提诉“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对课程进行服务增值。让企业经营者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一块钱也好,这是价值的开始。
  这两年,创业园不断尝试为小企业制定梯度培育政策,强化每年的政策兑现和财政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市场机制,用市场化的服务能力,营造更好的产业业态和体系,用市场机制来保障高新区创新创业可持续性的发展。两腿并行强化保障创新创业在高新区持续不断爬升的态势。

企业家 走出象牙塔 实现自我价值

奇维科技 刘升:“孵化器支持与鼓励企业创新”
  我在创业之初只有技术,没有资金、市场,也不懂管理。1997年,我在创新大厦成立公司,立刻感觉到这里的不同。首先,创业中心组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采购市场等培训,为我解答了很多疑惑。我感到企业不再是自生自灭。
  1999年,企业缺乏资金,创业园协调银行,帮助企业获得100万的贷款,这笔钱现在看来也许不多,但在当年对一个没有抵押品的初创企业而言太宝贵了。之后,又在创业园的鼓励和帮助下申报成功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这种帮助对企业的影响很大,比如在银行二次贷款的时候,对企业的评估会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些资金的有力支持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高新区的领导非常关注企业。时常鼓励我持续创新,才有发展前景。后来企业的军工行业市场打开了,他们又来企业调研,建议我把好技术转到民用,进一步做大做强。预计今年在民用市场可以做到2个多亿。
 如今奇维科技已有200余员工,以8.95个亿的估值进行并购重组,成为一家中小板企业全资子公司。从奇维科技成立的第一天,就跟高新区、创业园的支持紧紧相连。至今企业仍然紧挨着瞪羚谷的园区,将近20年,一直跟着创业园的发展而发展。

宝德股份 赵敏:“我想我会做科学家、工程师,没想到我会成为企业家”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考入大学,毕业后在研究所、外企工作,也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新区建立后,我总想着为国家做些什么。从小我想到做科学家、工程师,可唯一没有想到的是我会做企业。
  2001年,一次很意外的机会让我开始创业,建立宝德股份。宝德真正起家是为长庆和壳牌公司的一个合作项目开发产品。回访时看到我们的设备上用绳子捆绑了另外一个仪器,我立刻意识到这个产业在中国真的是特别落后的,便将产品方向定位于高端自动化设备。恰逢行业的春天,宝德发展得很快。2009年,宝德在创业板上市。
  站在技术角度讲,我获得过两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但从做经营企业的角度讲,我的企业还没有做好。我的周围有很多产品、技术、市场、商业模式运营都值得我学习的更好的企业,要发展就要持续不断地往前走。
  但我最幸运的就是和创业园的渊源,从成立开始,我的公司一直跟着孵化器。他就像一个福星,给我们很多有形无形的支持。产品创新、奖项、国家资助,企业发展中的每一次支持都得益于创业园,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从无间断。
  我希望能做一些事情帮助年轻人,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探索和创新肯定有失败,但只要有成功,对国家而言就有不断的发展的动力和成为示范所在。

郭建雄:“孵化器的伟大之处,是将小鸡培养成雄鹰”
  1998年,我们5个人租一间民房,成立富士达公司,专业生产射频同轴连接器标。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在高新区这片沃土上,利用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基本上实现了目标。富士达不仅是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拥有7项国际标准,也是民营企业做军工配套的典范,在军工行业解决了很多核心的配套。
  富士达的发展跟国家的大政策,特别是高新区的氛围,孵化器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
  2006年,企业发展初具规模,想购地扩建。当时创业园的主任赵璟得到这个细节便主动来找我们。我很紧张,因为我们只是一家民营的小企业,公司环境也不好。没想到赵璟对公司非常认可,给了企业最好的政策和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中,你想到的问题,他们总是先一步安排。所以我送他们两句话:急企业所急,为企业排忧解难,想企业所想,与企业共谋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事业干好,同时担当起社会责任。孵化器的伟大之处,是将小鸡培养成雄鹰。我自身是从孵化器走出来的,也要积极投身到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中。把富士达的经验无偿传播给更多的中小企业,为更多企业树立信心。

米磊:“呼吁更多人关注硬科技,关注早期孵化”
  做孵化需要有情怀。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但太多人追求挣快钱,很少有人愿意做科技成果转化这件更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我们一直在呼吁大家关注硬科技、关注成果转化、关注早期孵化。中科院作为国家队,需要有敢于承担的主人翁的精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个光荣使命就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做这个事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比挣多少钱带来的成就感都大。
  通过做孵化这几年的经历,带给我很大的成就感。我们帮助科学家将他们的知识转化成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带给身边的人改变,这种成就感是以前我作为科研人员发表文章所无法比拟的。
  我应该把这种成就感分享给更多的科研人员,让他们从单纯的发文章走出来,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实实在在贡献。这也是国家提倡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呼吁更多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创业。我们相信帮助更多的科学家成功实现社会价值是没问题的,也呼吁大家更多地把资本和成功社会经验、管理经验用来帮助科学家们创业。这才是对社会和个人双赢的最好局面。

结 语

一直以来,西安高新区都是创新创业的热土,从科技人员创业,到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多年发展,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各类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相辅相成的创业服务体系,成为了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培育的一面旗帜。从全国最早一批的孵化器之一,到建立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闭环的创业生态体系,高新区创业园用24年的实践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示范作用的“西安模式”。
  未来,高新区将以创新创业突破计划为纲领,在体制机制、资源统筹、孵化载体等方面大力突破。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服务主体突破、孵化品质突破、承载能力突破、孵化模式突破、文化氛围突破等,营造西部最佳、全国领先的双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