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区报道>正文
高新区报道

海外上市的有利因素及问题

来源:发布时间:2013-03-12 17:55

 由于海外上市门槛低,筹资速度快;市场和投资者相对成熟;市场约束机制有助于企业成长;国际声誉和海外机会,并加入到国内或国际知名公司的行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海外上市。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具有很多的有利条件大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海外融资上市的步伐。

海外上市的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越来越多选择在海外上市,企业在海外上市,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企业从中可获益良多。
  市场和投资者相对成熟。中国资本市场波动大,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对封闭、政策导向性大、投资主体的专业知识相对不够完善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市场的波动。
  市场约束机制有助于企业成长。从公司未来发展考虑。企业在海外上市,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素质,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真正与国际接轨难得的机会。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后,外资股股东将会依照公司章程来保护他们的出资人权利,要求上市公司切实履行公司章程承诺的义务,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从而有效地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
  提高企业的国际信誉和知名度,带来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吸引高质量的投资者。
  上市门槛低。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单一,上市实行核准制,目前的主板市场更青睐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在国内上市又达不到上市的规模,因此市场层次较多的海外资本市场吸引着许多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海外市场股票发行一般采取注册制,申请程序简单。
  筹资效率高。对上市周期的考虑。在国内企业上市要经过一年的辅导期,再报材料、上发审会,然后排队几个月等候发行上市。而在海外上市不需要经过辅导期,企业只要符合当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标准,一般6个月到一年即可上市。
  筹资成本低。海外市场在再融资方面存在优势,主要表现为再融资门槛低、程序便利。海外市场再融资的高效率,极大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特别是优质中小企业在融资时效性方面的需求。而在内地市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周期及审核程序,基本等同于首发。

企业海外上市会遇到的问题 

      与本土市场的脱节,将对一些海外上市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除去一些主要业务依托于国际市场的企业以外,从长远看,企业赴海外上市,在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和成熟市场的培育机制的同时,也会出现与本土资本市场脱节的现象,无法有效地与本土经济体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力,将对企业在本土经济体中做大做强产生一些影响。例如,企业在国内上市会吸引更多国内投资者对其了解和关注,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带来额外的“广告效应”和用户群。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上市后,企业可得到更熟悉该行业或该企业经营状况、盈利模式的国内投资者的资金支持,投资者也更容易与管理团队沟通并形成外部约束,这为企业进一步贴近中国经济并利用本土资本市场平台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
  从历史上看,美国道琼斯指数的30个成份公司均依托于本土资本市场,建立了与本土经济体的良性互动机制,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级的企业。2006年,工商银行“A+H”的发行模式和海外上市公司的逐步回归,对于未来我们如何有效地利用境内和境外市场来实现我国企业和本土资本市场的同步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发行成本较高。我国企业赴境外上市通常要付出比境内更为高昂的成本,主要体现在股票发行价格和发行费用两个方面。
  由于我国企业的市场主要在境内,海外投资者对我国企业不够熟悉,因而企业难以以较高的价格发行股票。一般来说,国内首次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量比海外市场尤其是海外创业板市场高,首次发行市盈率一般为海外市场的两倍左右
  在发行过程的直接成本上,企业在境内上市要远低于海外。企业在海外上市所聘请的承销商一般都是一些实力强、水平高、信誉好的国际性大投资银行,其承销费远远高于国内承销商。而且海外上市企业必须聘请海外有专业资格的公司和人士来担任律师和会计师。因此,即使不考虑其他如市场推广、公关服务顾问以及上市等费用差异的影响,企业在海外上市与在内地上市相比,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上市后维护成本高。首先,从直接的维护费用来说,企业海外上市后要支付较高的会计师、律师、交易所年费等后续费用。以交易所年费为例,香港对上市公司收取14.5万到119万港元不等的年费,而上海证券交易所每年只收6000元人民币,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只收6000至3万元不等的年费。
  其次,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而言,海外市场在提供较为完备的约束机制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语言、文化和法律壁垒。我国一些企业在境外上市后,由于不熟悉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与投资者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后续市场表现不佳,股价不断下挫,难以进行再融资,甚至面临被摘牌的危险。同时,因信息沟通不畅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使得国外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我国企业的投资价值,不利于我国企业建立国际品牌和声誉
  再者,我国企业不熟悉境外法律体系,这不仅使企业要付出更高的律师费用,并且会面临种种诉讼风险,如联想美国遭遇“安全门”事件,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反欺诈案,中国人寿、中华网、空中网、网易、中航油、前程无忧网在美国上市遭遇的集体诉讼案……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跨境争议发生,这无疑增加了企业上市后的维护成本。而境外法规的变动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
  例如:“萨班斯”法案有关“完善内部控制”条款将使在美上市的大型企业第一年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平均成本超过460万美元。有关专家指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投入可能会更高,估算下来,44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此项的花费将逼近2亿美元。
相关链接  符合境外上市条件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均可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境外直接上市融资,证监会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上市申请依法予以批准:
  (1)筹资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及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规定;
  (2)申请公司净资产不少于4亿元人民币,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人民币,境外融资额不应少于5000万美元;
  (3)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稳定的高级管理层;
  (4)上市后分红派息要有可靠的外汇来源,并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
  (5)申请公司要严格按照证监会规定的程序提交申请材料。
  因境内公司境外直接上市是一项系统的资本运作工程,须有境外推荐人、境外主理商、境外会计事务所、境外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深入参与。为此,证监会规定,境内公司在确定中介机构之前,应将拟选中介机构名单书面报证监会备案。

金融动态央行将加快制定征信配套条例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日前召开“全国征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表示,今年要全面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大力开展《条例》宣传工作,注重宣传实效;加快制定《条例》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征信管理制度体系。
  2012年《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征信法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潘功胜表示,要制定一套清晰、符合市场实际的监管规则,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充分利用现场、非现场检查手段,加大对泄露个人征信信息的查处力度。
  此外,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征信服务也被列为工作内容。央行将符合条件的两类机构有序接入征信系统,提供征信服务。开展两类机构信用评级试点工作,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提供有效参考。

证监会1月新批6家QFII
  中国证监会2月20日公布的QFII名录显示,1月份证监会新批6家机构QFII资格,至此,QFII总数增加到213家。这6家QFII机构分别为,宜思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金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601099,股吧)投资管理公司亚洲私营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EJS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据悉,2011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审批QFII资格的速度明显加快。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名录显示,2012年共有72家机构获批QFII资格。QFII制度实施以来,整体投资运作平稳,增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来源,也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月31日,已经有177家QFII获得共计399.8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证监会出台新政征求意见
投资私募基金门槛100万
  2月20日,证监会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暂行办法》对私募基金运作及日常管理不做具体要求。
  《暂行办法》的最大亮点是,要求证券资产管理规模累计超过1亿元的机构应当到基金业协会登记。不仅包括目前的“阳光私募”,还有PE、VC等机构。同时,申请登记的机构还须满足实缴资本1000万元以上、最近三年没有违法违规行为记录、有两名持牌负责人和一名合规风控负责人等条件。
  此外,购买私募的投资者也有一定门槛。《暂行办法》规定,自然人需符合个人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合计不低于200万元、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20万元、最近三年家庭年均收入不低于30万元三项条件中的任一条件;公司、企业等机构需满足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条件。而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

证监会出台细则
降低开展公募业务的门槛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牌照优势仅仅还能维持4个月,今年6月1日起,符合规定的券商、保险、私募证券基金,甚至一些私募股权机构和创投都将获得发行公募基金的资格。
  2月18日,证监会公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上述各类机构开展公募业务的细则,从今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证监会在吸收各界意见之后,降低了各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业务的门槛,并且增加了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也可以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