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型技术”支撑“两型社会”发展来源:发布时间:2013-01-05 17:03
自人类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觉醒之后,就开始了对技术价值的反思,深刻认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克服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选择和应用评估渐成热点。诚然,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始作俑者。然而,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又依赖于未来科学技术的新形态——“两型技术”。因此,无论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还是从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战略要求来看,“两型技术”的支撑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 “两型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简单地说,“两型技术”就是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具体而言,“两型技术”是合理开发各类资源、实现资源替代、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防止和治理污染、保护和优化环境的技术。根据“两型技术”的概念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两型技术”应该具有以下内涵: 一是低消耗、低排放。在生产过程中,“两型技术”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低消耗、低排放的技术。 二是突破性、可替代。“两型技术”应具有可替代性,通过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替代传统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以减轻人类生产和消费对传统自然资源依赖的压力。 三是有益环境、有益健康。“两型技术”产品应具有优良的环境有益性,即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回收处理直至废弃的各个环节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或危害最小。 四是可回收、可循环。一方面,“两型技术”产品应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拆卸性,以提高产品报废后可回收利用率;另一方面,“两型技术”应致力于解决物质闭环流动问题,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实现资源循环。 “两型技术”对“两型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两型社会”建设离不开“两型技术”的支撑,正如“两型产业”、“两型产品”、“两型消费”等都离不开“两型技术”的支撑。“两型技术”对“两型社会”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两型技术”始终贯穿着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核心理念,追求技术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型技术”作为未来技术的新形态,将引领现代技术的发展理念与发展路线,人类必须成为技术发展的主人,必然克服技术危害自然并进而危害人类自身发展的负面效应。这正是“两型技术”与非两型技术的最大区别,体现了在全新的“两型”范式下的技术发展路线。 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着高消耗、高排放的严重问题,其直接原因是生产设备陈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产业素质、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和经济的粗放式增长。随着“两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两型化”为特征的现代高科技将提供新的技术、材料、能源和设备等,在极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彻底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真正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实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为实现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随着“两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必然推动新的更多的“两型产业”部门的兴起和发展,开辟新的产业增长点,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 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效果直接体现在产品的价值中,其直接表现在产品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资源、环境意识的提高,未来产品的市场竞争将集中表现为“两型技术”的竞争。 为促进科学消费提供技术支撑。“两型技术”的成果即“两型产品”,“两型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就成为人们的消费对象,对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促进人类健康消费方式的形成。 构建“两型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两型技术”创新体系,应从培育需求、发展供给能力、推广运用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 第一,制定和实施发展“两型技术”的政策。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两型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发展和利用“两型技术”的科学理念。 第二,构建“两型技术”需求培育机制。以消费补贴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两型产品”,以绿色标志激发消费者环保意识,以舆论宣传引导“两型消费”潮流,利用政府采购引导企业的“两型需求”。 第三,构建“两型技术”供给能力培育机制。整合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积极支持“两型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减量化技术、回收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共生链技术;建立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两型技术”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切实提高“两型技术”的研发能力。 第四,构建“两型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技术市场,扶持技术咨询、评估和交易等中介服务组织,促进“两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制定和发布“两型技术”的导向目录,构建应用服务体系,加快“两型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