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认为,以引入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为契机,西安高新区既要在陕西省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要通过10年时间的努力,砥砺蝶变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012年4月10日,韩国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最终决定落户陕西省西安高新区。此举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西安高新区令国内外刮目相看。
近期,作为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之一,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接受人民网独家专访,讲述了引入三星的动机、愿望及阶段性成果。
赵红专认为,引入三星项目,是西安高新区的一次机遇。有了这次机遇,西安高新区将在陕西省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把握好这个机遇,砥砺十年,西安高新区将蝶变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如何与三星开创共赢与多赢局面
记者:三星项目落户对陕西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赵红专:三星项目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不仅对西安,而且对陕西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星项目一期第一阶段70亿美元投资达产后,可聚集16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吸引1.3万人就业。三星落户西安后,已经有60多家配套企业表示要到西安发展,有22家企业已经确定落户西安高新区。
美国有一家化工巨头企业,过去我们曾经费尽全力想吸引他们,以便为区内企业提供配套,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当得知三星项目将落户西安后,他们却主动找上门来,目前一个投资2亿美元的项目已经确定落户西安高新区。这就是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所以,三星电子落户西安,将有利于完善西安半导体产业链,使西安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将有力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和西安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利于陕西形成区域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整个关天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李克强副总理6月12日在会见三星集团副会长崔志成时指出,三星集团到中国投资世界先进的存贮芯片项目,符合中国产业政策方向,他欢迎更多跨国企业把更多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投向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三星项目将于今年9月开工,计划明年12月底前正式投产。所以西安高新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时不我待。
记者:三星电子落户对陕西西安未来发展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西安高新区如何与三星电子谋划共赢或多赢?
赵红专:为了使三星电子存储项目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陕西省、西安市及西安高新区和三星电子都在组织保障上做了重要安排,保证项目顺利实现从省到市到园区的三级对接。
三星方面确定了西安项目的负责人,并派驻了100多人的工作团队推进项目实施。
陕西省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副组长是陕西省委副书记孙清云和常务副省长娄勤俭。西安市也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我担任。高新区也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我担任,并围绕项目审批、建设、征地和综合保税区申报等方面成立了七个小组。
我认为多赢的基础是双赢,保证双赢的基础是双方的充分沟通和提供各方面的有力保障。为了推动三星项目顺利建设,我们和三星方面每周要召开两次专题会,就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而我们高新区管委会内部,则每天都要召开项目建设协调会,各小组就各自工作进度及项目建设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协调,以确保各项目各自按照计划和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这种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我们一直要坚持到明年底项目建成投产。这段时间,大家都非常辛苦,也非常敬业,我为拥有这样优秀的工作团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以三星项目为契机,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记者:您认为三星项目落户西安的原因有哪些?
赵红专:西部大开发前十年,应该说西安这座城市,虽然项目少了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把有污染的项目引进来,我认为产业方向和路子是对的。
近年来,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陕西创建西部强省战略加快实施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全面推进,西安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城市竞争力越来越强,产业优势越来越凸显,对高端产业的承载力也越来越强。
一是全国排名前列的人才魅力。半导体产业需要大批相对稳定的科技人才,而这恰恰是西安最大的优势。西安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生数仅次于北京、上海。西安40余所高校设有电子信息学科,拥有电子信息领域科研院所50余家,信息技术类企业2600余家。同时西安高新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工作网络,形成了较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全区共聚集各类人才27.5万人,吸引留学回国人员2600余名。此外,西安科技人才稳定性好,流动率低,素质高,能够满足三星未来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二是一日交通圈的区位魅力。西安是全国的地理中心,是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接合部。从区域经济布局上看,西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随着一批铁路、高速公路和新机场的建设,西安交通及物流更加便利,非常符合高科技产业快速生产、快捷交付的需求。
三是优质充足的资源供应魅力。半导体行业对水、电、气等各种资源供应的要求较高。西安背靠陕北能源基地,天然气、石油供给充足;秦岭山脉为西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三星电子经过考察表示,西安的水质优良,原水甚至不进水厂处理,就可直接用于芯片生产。同时,西安电水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完全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四是名企聚集的产业魅力。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及高端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在西安设立了130多家企业或办事机构。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方面,更是吸引了应用材料、高通、GE、爱立信、美光、信泰电子、NEC、中兴、华为等著名企业进驻。
五是专业高效的服务魅力。三星电子副会长权五铉在多个场合公开感叹:“陕西省、西安市各级领导对项目的热情和执着,让三星印象深刻,他们对这一项目的执着和努力确实令人感动,这是三星选择西安的重要原因。”
记者:怎么理解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与大项目之间的关系?
赵红专:西安高新区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良好基础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这几年尽管我们也引进了一些项目,但缺乏大项目,对西安市和陕西省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
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决意要把西安建设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我认为国际化大都市首先必须有大项目、大产业作支撑。大项目、大产业必然会支撑、带动国际化的大服务。有了国际化的大服务,加上现在西安已经拥有的大交通的格局,大西安建设才会有基础。
目前西安和西部地区其他中心城市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短板就是,工业不大不强,这是多年来西安发展面临的困惑之一。工业不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大项目支撑,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税源,就不能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经济总量与西部个别中心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就要靠大项目来弥补,或者说追赶。
去年重新回到西安高新区工作之后,我感觉这几年引进的研发机构比较多,但是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不多。去年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有15家世界500强相继在高新区投资,今年上半年又引进了1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其中包括法国施耐德、美国高通等。
此外,我认为西安能够比较好地承载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这是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过去写书信,现在发短信;过去相隔两地相见很不容易,现在有3G、4G技术可以实现视频通话,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我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市场影响十分巨大。再加上航天企业的发展和卫星通讯带来的社会效应才刚刚起步,其地面应用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支撑。西安高新区有条件承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哪着手?这仍然需要抓大项目,所以我们密切关注并高度重视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在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省市同心同德使这一项目落户西安高新区。西安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实属不易,这里面有许多故事可以讲。
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贡献力量
记者:陕西正在“起势”,正在向西部强省挺进,提出了“三强一富一美”目标。高新区在陕西西部强省挺进过程中,在“科教强”方面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对“经济强”起到独特的带动作用?
赵红专:今年,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提出陕西要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人民富、生态美的“三强一富一美”宏伟目标。
在全省“经济强”、“科教强”建设中,西安高新区应当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勇于担当。同时要让全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民生活富裕。高新区应当凸显的比较优势就是抓大项目,并要确保抓来的大项目尽快开工,尽快形成产能和经济规模。同时要依托已形成的特色产业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进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在经济强、科教强上把文章做足做好,为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高新区在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
赵红专:西安要成为创新型城市,就要进一步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上下功夫,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实验室的潜能,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在这一方面,高新区责无旁贷,应该走在最前面。
今年我们推出“零收费园区”,免掉了企业注册过程中工商费、工本费等20多项费用 ,一年总计有2000多万元。我们想以此促进更多的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目前,我们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20家,全年预计能新增加3000多家企业,如果一家企业平均20个员工,就将解决6万人就业;如果这3000多家企业中有30%能成为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那对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西安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的形势很好,目前已经有2600留学人员在高新区内创业。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互有所长、高效精干、拥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团队,所以成功率很高,成长性很好。
我们建设零收费园区,就是希望每年有两、三千家初创型企业在高新区落户,并且给企业创造一流的创业环境,让它们能够专心致志进行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
我相信经过几年努力,这样的创新群体一定会发展壮大。我们的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有上万家初创型企业在西安高新区落户,这样高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就有保障。
记者:高新区培养了多少上市公司?在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方面有什么计划?
赵红专:高新区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促进银企合作、引导创业投资、推进企业上市、创新融资产品等方式,实现了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目前,西安高新区累计拥有海内外上市上柜企业50家,其中在国内A股上市21家,占到陕西省的60%以上。今年计划完成上市辅导大约20多家,到2015年,上市上柜企业将达到100家。
要让中小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必须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一定要促进创新能力比较强的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让它们产生造血功能。初创期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减免房租、科技专项等方式予以支持,但是初创期之后就必须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资本市场能给企业源源不断提供新鲜血液。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企业就能募集到更多资金。有了充足资金,又可以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关中—天水”经济带已经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地区,而西安高新区也获批成为经济带中的5家试点之一。 设立科技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新三板”、成立几支大的产业基金等等都是我们今年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的重点工作。
现在第一家科技银行已经成立,就是长安银行,主要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后续像西安银行、招商银行、建行等等也在积极筹备在高新区设立科技银行。
过去中小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按照我们的现行制度要有固定资产,否则没有东西抵押。抵押物到了银行评估还要打折,才可以贷款。现在很多企业免费租我们的房子,我们给它们打折,可是它们没有固定资产。这方面,渣打银行就做得很好。渣打银行到高新区注册不到一年,给我们带来很多特色产品,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的无低押贷款,一次发放30-150万元不等的信用贷款,很好地满足了中小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对资本的需要。
另外,科技部已明确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国家自主创新园区和科技金融试点园区的基本内容。去年11月,西安高新区被省发改委批复成为陕西省首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区,现已正式启动该项工作,此项工作对于高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都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以国际化视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记者:主任从一定高度和国际视角来看待三星项目,我感觉受益匪浅。中国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国家级高新区中,除了西安高新区,还有五大高新区。和其它几个高新区比较,您怎么看待西安高新区所在的位置?
赵红专:西安高新区经过21年的发展,和东部沿海的一些高新区比较的确有差距。去年在20周年的时候我提出了“新起点、新征程、新跨越”,希望在方方面面都有大的提升。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和陕西的报纸上发表过两篇文章,表述了这个观点。
西安高新区要肩负陕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历史使命,要继往开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审视我们产业发展的方向。西安高新区现在要有选择,一定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三星这个项目之所以我们下决心引进,是因为它引领了世界半导体生产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这种技术和产业我认为西安这样的城市应该去追逐。
陕西的航天、航空、兵器、微电子院校很多,人才很多,但是缺少大项目,人才的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记者:刚才您讲西安高新区和其它五大高新区还有一定距离,那距离在哪里呢?引入三星是不是缩短了这个距离?
赵红专:距离在大项目少,还有在一些问题上我们的认识境界还不高,胸怀不够大,视野不够开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现有的水平上拔高、提升,开拓国际化视野。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一定要站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发展,这样才能比较好地找准我们的位置。
作为高新区的党政一把手,责任很大,但是我相信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一定可以不断缩短与兄弟开发区的距离。
记者:主任您刚才谈的国际化视野我觉得特别好,如果再细细解剖,怎么来理解这个国际化视野?
赵红专:国际化视野内涵首先在于我们要紧跟产业的前沿发展方向,比如我们要了解目前在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哪些是我们有信心的,或者哪些是前沿技术。只有目标清楚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去年我们做了综合竞争力排名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和我自己的思考基本上比较一致,就是发展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应该是高新区的着力点之一,也是形成陕西和西安未来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此外,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等也是我们着力方向。
第二就是国际化产业,目前国际化产业格局是什么样子,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阶段,我们跟人家在这些方面有多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根子在哪里。比如说我们国家过去半导体产业基础相对比较落后,不管是设备制造,生产工艺,我们都和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定差距,这个现实我们不承认是不可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锁定目标,聚焦在这个产业发展领域里。
第三是我们要找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知识密集型加上资本密集型这样的产业符合西安的发展实际。西安有很多人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释放人才的空间很大,而人才怎样释放,就需要这样的大项目。
第四点就是形成很好的产业基础,没有产业基础,其它的都是空中楼阁,不稳健。要有产业基础,就要有带动产业的大项目,我认为这就是内涵。
记者:国际化的认知有了,国际化的事业也正在做着。展望一下未来,高新区的事业您觉得会是一个怎样的前景呢?
赵红专:西安高新区的前景应该非常灿烂,我对西安高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抓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我们抓了一批研发中心和三星这样有很大引领作用的项目,我们还抓了一批世界500强项目。这些对西安高新区未来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加速国际化进程以及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意义重大。
最近我们谋划推进环保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现在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话题,但是环保涉及的领域很多,比如说家电手机,我们每个人有很多部,遗弃的东西对环境是有损伤的。西安现在800多万人,到2020年人口要突破1000万,届时这个城市人们使用新型的电脑、手机、笔记本、ipad、冰箱,更新换代都很快,因此能变废为宝的产业就成为朝阳产业之一。
另外就是新材料,我觉得这个产业潜力无限。所有的东西都要由好的材料做出来,而陕西的院士中有十几个都是材料领域的,但是过去没有很好的平台。我跟陕西省科技厅领导多次交换意见,决定要把这个做起来,让陕西的新材料创新能走在全国的前列,让陕西新材料的创新成果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新材料领域我认为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领域之一,只有把它抓好,不断产生新成果,才能用新工艺做出比较好的产品,不断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领域的差距。
这些新兴领域的崛起我看也就是三五年的时间,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把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好,把创新作为园区永恒的主题,砥砺十年,西安高新区一定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