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区报道>正文
高新区报道

智慧之城 科技之都

来源:发布时间:2012-04-05 15:19

 

1991年5月11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搬进西安焦化厂招待所(现今的草阳饭店),开始正式对外办公。

  1991年11月,高新区的第一条路——高新路打通,这条路也成为了高新区一期的核心干道,随后,围绕高新路,在高新一期3.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逐步规划厂房等建筑。

  此后,从1993年到2003年,高新区的一期建设全部完成,高新路、科技路已经配套到位。2003年,高新区启动二次创业,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建设高新区二期及唐延路沿线,管委会于2004年年初迁往创业广场,开始了新一轮的服务带动。

  如今,高新区二期全面建成,2006年,高新区呈现出科技工业园区向科技产业新城发展的势头,已经完成和正在开发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新城。

  “十二五”开局之年,高新区按照“两带四区七园(基地)”的总体布局,掀起新一轮开发建设高潮。“十二五”期间,高新区将坚持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和园区化承载,在10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施“两带四区七园(基地)”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园区产业承载空间。

  2011年11月14日,《西安高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年-2030年)》发布后,未来,西安高新区将发展形成“一心、二轴、三带、五区”的结构模式,形成居住、商务、产业三大功能主体和13个功能组团,面积将扩展至307平方公里,形成13个功能组团,将高新区打造为智慧之城、科技之都。

    崭新的征程再次启动。从3.2到107

崛起一座宜产宜居的科技新城     21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座科技新城;放眼望去,高楼林立、产业发达、绿树如阴,一片时尚、生机与活力;这就是西安高新区。

  如今,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正在与区县和其他后起的开发区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西安高新区的服务理念和品牌优势,带动经济滞后地区,共创新的奇迹。

  从21年前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到现在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高新区的区域面积增长了40多倍。高新区区域内产业规模和水平不断升级,从原来的科技产业园区,逐步承担众多社会和城市功能,演变成现代化的科技新城。

  高新区通过实施一区多园、板块集约发展,建成了创业研发园、出口加工区B区等重点园区,并启动草堂科技产业基地、长安通讯产业园、软件新城、木塔区域、鱼化区域、梁家滩国际社区等板块的开发建设,区域发展骨架和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拉大。

  现在的西安高新区,以一座科技新城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东临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大学城,西傍20平方公里的草堂生态旅游区,距草木葱茏的秦岭北麓自然风景区8公里。3.7公里长、115米宽的唐城墙遗址公园、西沣路绿化带和6个大型主题公园,使高新区成为中西部环境最优美的绿色园区之一。板块集约    拉动区域跨越发展   “十二五”开局,高新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西安高新区首先描绘了一幅发展新“图谱”:“十一大板块” 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突出专业分工和产业特色,高起点打造板块经济,全面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聚集度……

  “我们要以‘十个突破’来带动高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使‘十二五’成为高新区综合管理提升期、创新发展开拓期、价值充分兑现期和发展大有作为期。”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高新区的总体功能定位是“坚持产业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和园区化承载”。高新区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将实施“两带四区七园(基地)”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园区产业承载空间。

  所谓“两带”,就是“万亿元现代服务产业带”和“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带”;“四区”是现代商业聚集区、总部经济聚集区、创意产业聚集区、金融商务聚集区;“七园(基地)”指创业新城、国际软件园、先进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出口加工区B区、长安通讯产业园、草堂科技产业基地。

  同时,还将加快建设18平方公里的梁家滩国际社区,与沣渭新区形成互动,共建斗门工业园、六村堡工业园和实施10平方公里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等三个专业园区。

  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将以“十一大板块”开发建设为重点,即软件新城、木塔城市综合体、“创业新大陆”整体改造、草堂科技产业基地、长安通信产业园、西太路沿线商务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斗门产业园、六村堡工业园、韦斗路先进制造产业园、梁家滩国际社区。而这十一个板块,将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突出专业分工和产业特色,高起点打造板块经济,全面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聚集度。区域合作   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  高新区成立20年来,共进行过四次搬迁,换了5个地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但随着产业扩张和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土地瓶颈制约已日益成为发展中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严重制约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为此,高新区推进区域合作,实现辐射带动,以高新区的品牌影响与服务理念,与高新以外的行政区县或其他开发区加强合作,在带动产业升级、企业腾飞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区域的共同成长。

  以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为例,根据规划,草堂基地占地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区和北区,是高新区与户县的合作共建区,是高新区“总部+基地”合作发展模式的重要功能区域,与高新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是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12日,草堂科技产业基地12家企业集中签约和开工典礼举行,随着汉唐制药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吹响“集结号”,草堂基地也刷新了开发建设的又一崭新页面。

  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只是高新区推进区域合作的一个案例。近年来,高新区加强与沣渭新区的互动合作,围绕两区的发展定位,在项目、人才、招商、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双赢。

  高新区加强与行政区县的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提高共建水平,加快推进软件新城、创业新城、木塔、鱼化、长安通讯产业园、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实现共赢发展;高新区加强与省内外各区域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交流,拓展合作空间。

  加强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中药材生产基地等地的产业合作,辐射扩散生产要素。此外,高新区还按照“总部+基地”和“两头在外”的模式,与关天经济区内的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推动跨区域协作配套。积极发挥体制政策和管理运营优势,与杨凌、宝鸡、渭南、安康等省内其他开发区开展战略合作,实行干部互派、信息共享、招商互动、产业联通,促进这些开发区加快发展。高新区扩区工作加速推进

13个功能组团启动新征程

  目前,高新区包括西安主城区范围内的80平方公里、7平方公里的长安通讯产业园、20平方公里的草堂科技产业基地,总面积为107平方公里。

  2011年11月14日,《西安高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年-2030年)》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原则通过。未来,西安高新区将发展形成“一心、二轴、三带、五区”的结构模式,形成居住、商务、产业三大功能主体和13个功能组团,面积将扩展至200平方公里,形成13个功能组团,高新区将打造为智慧之城、科技之都。

  根据《西安高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年-2030年)》,规划依托沣河、太平河、洨河以及城际铁路、西太公路,将高新区划分为“一心、二轴、三带、五区”的结构模式,具体而言:

  “一心”:沣河、太平河、洨河交汇的中心绿地公园,是整个片区的中心;

  “二轴”:城际铁路交通景观轴和西太路总部经济商务轴;

  “三带”:沣河景观带、太河景观带、洨河景观带;

  “五区”:指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区、数字动漫产业区、总部商务办公区、通信产业区、节能环保产业区。

  利用道路和绿化分隔,未来高新区的新区将形成高科技产业区、生态国际社区(2个)、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区(2个)、数字动漫产业区、商务办公核心区、中心绿地公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常宁综合配套区、新能源产业区、旅游产业区、节能环保产业区等13个功能组团。高新区居住、商务、产业三大功能主体将更加突出。

  根据规划,扩区范围内公共绿地、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农林地总面积将达到104平方公里,超过总控制面积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