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区报道>正文
高新区报道

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

来源:发布时间:2011-12-29 17:45
调结构转方式产业发展大提速
记者从高新区财政局获悉,截至11月15日,高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实现30.3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8%。这是继1998年突破1亿、2007年突破10亿、2009年突破20亿元大关后,高新区财政收入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高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亿到10亿元用了10年,从10亿到30亿元用了不到3年时间。

财政收入结构越来越优化
企业税收收入占到九成以上

  据悉,截至11月15日,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高新区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0.31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全年任务的108%。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高新区财政收入结构也越来越优化,其中税收收入27.78亿元,占到一般预算收入的91.65%,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税源结构更加合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占到税收总额七成以上,特别是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增幅分别达到85.82%、46.54%和47.74%,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调结构转方式
主导产业规模提升主流税源丰收

  近两年来,高新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产业形态上,重点发展研发及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在产业类别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重点培育通讯、光伏与LED、新型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能源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实现了从“重聚集”向“重聚焦”的转变。
  在近两年未出让一宗房地产用地的前提下,前三个季度,高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128亿元,占园区总收入比重超过8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猛,实现营业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35%。今年初,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企业中兴通讯西安研发生产基地在高新区正式开工,目前已经有研发人员6000多人,全部建成后将形成2.6万人的研发中心,仅前三个季度中兴软件入库税款已达1.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近5倍;全球通信设备行业龙头华为技术,投资18亿元建设的研发基地,预计2011年底达到1万人规模,前三个季度已入库税款0.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倍。领军企业以及其他300多家通讯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新区具备打造中国通信产业“第二极”的实力;先进制造业继续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90亿元,同比增长29%。法士特公司实现工业产值96.6亿元,税收2.6亿元,同比增长76.7%,年内预计实现产值过百亿;现代服务业在高新区“优二强三”政策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实现营业收入870亿元,同比增长65.48%。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已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中行飞机、迈克金属、中石油陕西销售公司、延长集团、大唐发电、省电子信息集团等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现代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招商引资做出大贡献
推动全区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
  
  统计数字显示,高新区连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其中,招商项目的贡献率超过10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为高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高新区积极推进专业化招商,围绕产业链引进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优质项目和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投产营运,也为高新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成为高新区产业调整的新亮点。
  其中,投资1.01亿美元的SIMMTECH半导体零部件项目,是韩国在中国西部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作为美光和应用材料的配套企业,年产值可达2亿美元,贡献税收超过1亿元人民币。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投资增加到3亿美元,在高新区建设全球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研发中心;日本InterAction公司在高新区成立以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业的研发及制造基地,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的光伏产业链条;延长石油集团和省电子信息集团共同出资200亿元,在高新区组建陕西光伏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这一切使得高新区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高新区已经形成通讯、光伏与LED、新型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电力设备、能源技术、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高新区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高新区在自身财政收入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带动雁塔、长安等共建区发展。据统计,今年以来,高新区共划转长安、雁塔、户县等共建区税款5.56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区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