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创新体制 激活科技“芯”动力来源:发布时间:2011-12-29 17:42 西安同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致力攻克的磁光电流互感器和自聚焦透镜两个项目,都是集光学、特种光学材料、光通讯、电磁学、高压绝缘、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跨十几门专业技术的国际难题,牵头之人需要调动每个学科的顶尖人才,难度可想而知。之所以坚持在西安创业,董事长弓亚斌正是看中了这里深厚的多种学科汇集的科技资源优势。然而,整合这些隶属于不同体系、不同行业的创新资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弓亚斌的创业创新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多年。“艰难,但是前景无限,潜能巨大。”他说。 类似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西安可谓遍地开花。仅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近14000家企业中就有70%由当地科技人员创办。密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西安汇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也为西安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创新的动力和活力。2009年,西安高新区的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项核心指标在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三。 然而,与西安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科技实力相比,西安的整体经济实力却并不充分匹配。客观地看,西安还存在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不健全、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市场支撑服务体系功能弱、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所谓统筹科技资源,我们的理解是:通过体制的创新,不断促进科技人员的‘解放’;通过平台的打造,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这些科研机构能量的‘释放’;通过政策的引导,促进深藏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设施的‘开放’。”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说,统筹科技资源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科技资源分离、分散、分隔的体制性障碍,使科技创新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用活”人才 让科技人员走向市场
西安最核心的科技资源是44万科技人才、近百万高校在校生。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强调说,如果没有雄厚的人才资源,没有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地处内陆的西安高新区就不可能取得如今的快速发展。 “不能否认,在人才流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科研机构的人员不愿创业;由于鼓励创业机制不完善,创业风险较大,科技人员不敢创业;由于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创业文化不足,加之企业管理知识欠缺,科技人员不会创业。”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高继平说。因此,要从体制入手,营造低成本、高质量、适合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环境,激励科技人员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百名院士创新创业工程”是西安高新区2004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工程开展6年来,在引进科技领军人物及优秀团队、推动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进程、加快重点项目产业化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经有68位院士领衔创业创新,院士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到60%以上。 对高端科技人才的挖掘只是一方面,对科研院所内部的科技人才进行激励和引导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王炜对记者说:“研究所专门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以多种形式对有转化成果的科技团队进行物质奖励。”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对接市场需求,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还进行分层次考核,针对战略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等3种不同科技人才设计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请产业界人士为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进行评价,使激励更加有效。 在引进人才方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也转变思想,破格引进了只有本科学历的李宏斌作为研究员。李宏斌牵头的企业团队在镁基电池研发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也为人才的使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刚刚在创业板上市的西安达刚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几位高校退休教授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筑、养路机械设备研究设计、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 总经理孙建西回忆说,当时是西安高新区的领导亲自上门拜访,说服已经退休的老教授投身技术创业,鼓励从未做过生意的老专家们加入创业大军。如果当时没有迈出这一步,已经退休的科技人才就不会走上市场发挥余热,更不会开创如今的局面。 达刚的故事被称为“银发创业”,类似的故事在这里比比皆是。 西安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顾海文对记者说:“在西安,高端引领型人才仍然十分缺乏,同时,科研院所里面又沉淀了很多科技人才,目前还不能实现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的自由流动,这需要从体制上根本破除这种束缚。”
“释放”能量 让科技成果从论文中“走出来”
释放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单位等机构的创新能量,是统筹科技资源的又一关键环节。西安众多的科研机构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能量。但也同时存在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开发不够、研究成果的转化不够、实力和潜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创新能量尚待充分激活和释放。 “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一道不好解的题,许多成果就写在论文里、躺在实验室里,有的还不成熟,有的是没有转化途径。”岳华峰说。要释放科研机构的能量,就必须在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应重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打造一系列科技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技术交易、研发中试、风险投资、人才服务等平台,引导科研机构走出封闭,迈向市场。 作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入选者,刘兴胜如今的身份不仅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是炬光科技公司的董事长。由刘兴胜博士等四位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国内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先企业。 这是一家典型的高技术主导型企业,130多人的团队中研发人员超过一半,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0%。其开发的超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产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制备百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的国家,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刘兴胜所在的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既是他的学术研究单位,同时还是炬光科技的重要股东。“我带的博士生就在公司工作,因为我领衔的课题与公司的研发方向密切相关。只是他们侧重于基础研究。”曾经长期在国外从事研发的刘兴胜认为,“科研机构的主导价值应该是研究客户的前沿需求。创新课题的惟一来源就是市场”。因此,人才、设备、机构、生产、经费投入等所有要素都应该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创造好产品”。 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西安理工大学工厂,早在1961年就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单晶炉。企业成立以来,其科研成果簿上,列着23个“中国第一”,但在改制前,经营效益并不理想。 2007年,西安理工大学工厂引入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完成了改制,更名为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并搬迁到西安高新区。 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改变了原有校办工厂的运行模式,完全按照现代企业机制运行,如今已定型生产12大系列、近百种型号电子专用设备,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并于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 “企业还是原来那些人,产品还是原来那些产品。”公司党委书记张存库对记者说:“改制前,每到学校放寒暑假,我们也要放寒暑假,不管有没有订单。改制后,企业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激活了企业的各个要素,并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开放”设施 让科技资源实现共享
科技设施向市场开放,是统筹科技资源的基础条件。西安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拥有大量的设备仪器,但大多没有实现开放共享。 “我曾经在一个研究所里见过一个人工模拟天气的实验室,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的,一年就用几次,而有的企业非常需要这样的实验室,自己建投资又太大。”西安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姜建春说。西安有20万元以上的实验测试设备5000多台套,实现共享的仅占22%。 要解决这种设施不共享的问题,就必须在政策引导上下功夫,促使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大型仪器、检测平台、通用设备等科技设施,积极主动地向企业开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利益共得,使科技设施发挥出最大效益。 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就通过集中有限资金,整合优势资源,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公共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缩短研发周期,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这一平台总投资3000万元,拥有研发仪器设备百余台套,配套净化系统,通风、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水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等配套设施,中试车间采用万级净化,共有12个功能实验室和5条中试生产线。2009年先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40余次,培训专业人员达400人次,累计为企业节省设备投资近800万元。公共服务明显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快了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 同样的公共平台在西安还有不少。今年5月,西安市经济开发区对2009年新材料实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检测的14家企业发放专项补贴资金162万元,并对提供检测服务成绩突出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材料分析中心给予5万元奖励,以此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仪器设备共享力度,推动全区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据悉,新材料实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自2008年建立以来,已整合省、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区内企业新材料领域大型仪器、实验设备447台(套),累计总价值逾3.95亿元。该实验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经开区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检验测试服务,在激活科技存量资源、提高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调动了企业创新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