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区报道>正文
高新区报道

西安——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热土【陕西日报】

来源:发布时间:2011-12-29 17:42

在以前,这里的“孔雀”、“麻雀”东南飞;现如今,这里已是人才“入”大于“出”,而且此种趋势在不断扩大

  西安——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热土

  今年一季度,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对全市115家重点单位进行了中高级职位需求调查。结果,在调查的知名企业当中,63%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本地成长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中高层管理人才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得从外地引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不禁要问,西安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能引来人才吗?

  一流的企业成为人才发展的广阔舞台

  “只有一流的企业,才能拥有一流的人才。”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文胜说。

  前些年,尽管西安在拥有高校数量和毕业生质量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产业发展不平衡,没有一流的企业,导致人才大都选择到南方去发展。而今天,随着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和高科技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西安留住和吸引人才的土壤越来越“肥沃”。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美光科技公司、德国英飞凌科技、西门子、日本富士通、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进驻,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我省“百人计划”学者、西安耀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叶建华就是一个典型的陕西籍“海归”。

  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直接选择去深圳的“华为”公司工作,随后又移民加拿大。2008年,看好电子检测设备在国内的发展,他决定回国创业。

  “当时,考虑过很多大城市,最终,还是选择西安。因为,西安发达的航空航天产业,最需要我们的电子检测设备,同时,随着汽车、电子、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我们的现实和潜在客户群特别庞大,市场前景非常好。”叶建华兴奋地说。

  由于该产品尚属国内“空白”,国外产品又定价偏高,因此,耀石公司投产后,订单不断,仅仅20个人的企业,去年,产值就达到了几百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以前,西安仅输出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高级技术人才就有万人之多。而从2005年开始,首次实现了人才的入大于出,目前,这一趋势在不断加大。

  西安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顾海文介绍,这几年,高新区引进的人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是1008人,2009年1200人,今年,将达到1300人。

  低生活成本是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在今年年初西安高新区赴上海的招聘中,两个地道的“西安娃”康辉和王幼琳被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相中,回到了西安。他们一个在上海呆了2年多,一个4年多。说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生活成本。

  作为一位学自动化的硕士研究生,康辉大学毕业后就被一家上海民营企业录用,月工资达6000多元。可是,每月的房租加上吃饭、交通费,得花三四千元,根本攒不下多少钱。相比于工资的“原地踏步”,上海的房价却是“翻着筋斗往上涨”。康辉说,刚到上海那阵儿,每平方米1万多元,可是去年,一下就涨到2万多元,还是“外环”以外。

  他算了个账,一套建筑面积70平米的房,光首付就要交30多万元,再加上还贷,总房款直逼200万元,自己根本无力承担。

  城市大了,交通也是个大问题。王幼琳说,一次朋友让自己去看世博会的晚会,结果,晚上7点多出发,10点多才到,节目早完了,回到家,已是次日凌晨1点多。

  由于交通问题,无形之中,朋友、熟人的聚会越来越少,作为异乡人,内心的那份孤独感也更加强烈。工作的压力无法排遣,人感到活得特别累。

  从上海回西安已4个多月,坐在西安高新区TCL研究院宽敞的办公室里,王幼琳轻松地说:“曾经在大上海的那份孤独感和距离感,全然没有了。打个电话,朋友们1个多小时就可以来个聚会,感觉好极了!”而康辉则说,已经考虑在西安买房子了。

  据“中华英才网”对西安与北京、上海、深圳、大连、成都、武汉其它六大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及生活成本指数的比较,与其他城市相比,虽然西安的家庭人均收入较低,但消费性支出更低,生活成本最低,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观念的转变促成人才流动新趋势

  “我走的时候,火车站那段城墙还没建好,现在,竟然可以骑自行车在城墙上绕城一周了!”7月12日,随清华大学硕士博士高新区实践团一到西安,毕业于西工大、现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博三的董长胜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次,董长胜和19位清华的学子主要来考察西安高新区的高科技企业,并了解就业状况。位于象牙塔塔尖的清华大学学子,一直以来,都不会为就业发愁。

  过去,清华大学被冠以“留美预科班”称号,基本上出国是毕业学生的首选,其次,是进外企。而今,通过该校开展的“启航计划”,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召唤下,“我伴祖国共辉煌”,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众多学生的共识。

  据悉,清华大学硕士博士高新区实践团活动开展5年间,已吸引了近10名清华学子到西安高新区工作。

  据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党委副书记蔡坚介绍,目前,60%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到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去,出国、到外企则成为退至二、三位的选择。

  本次实践团成员、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研二的王文星就表示,清华大学每年留京学生的比例高达40%,如果他们再选择留京,那势必要和这些“每年40%”的学哥学姐竞争,而如果到西部,竞争压力会小很多,同时,提供给自己的机会和选择余地也会很大。

  在对西安高新区进行了一周的考察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研二学生李权说:“没来之前,对西安的印象是历史悠久,神秘而古老。这次看到西安高楼鳞次栉比,发展速度非常快,有了新鲜的、蓬勃向上的感觉。”他表示,西安已成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首选地。

  抢占吸引人才的制高点

  在TCL集团工业研究院位于西安软件园的五层办公室里,现有的30多名员工只坐满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现代化坐椅空落落地摆在那里,静候自己的“主人”。

  “在吸引人才方面,西安可谓占据了一定优势,但在我们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因此,我们不能坐等人才,一定要主动出击招揽人才。”高新区人才中心主任顾海文急切地说。

  据顾海文介绍,目前,西安急需的国际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动漫创意产业人才都要从外部引进。

  为了吸引人才,高新区不仅设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居留证、外国专家证、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相关业务的办理外,对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参照其本人当年度工资性收入(不含股金分红)个人所得税缴纳金额的30%给予奖励。而且,从一个项目进来,高新区的人力资源部门就迅速跟进服务,根据企业需求,从市场上招揽人才,这样,项目投产,人才也“各就各位”。

  每年,高新区都要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招聘人才,甚至还去了美国“硅谷”和日本东京。在今年6月份去日本东京的招聘会上,来了150多名应聘者,80%以上都是博士,其中,有29人已和西安的企业达成就业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