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区报道>正文
高新区报道

岳华峰:高新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来源:发布时间:2011-12-29 17:41
编者按:今年以来,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方式”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城市新区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城市新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区,西安高新区等城市新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模式,为城市运营树立了新标杆,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新探索。

近日,华商报推出“看新区,说转变———高端访谈”专题栏目,专题采访了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岳华峰,并在栏目第一期2010年5月7日,以《岳华峰:高新区发展主要靠“老九”》为题,刊发了长篇通讯专访文章,报道反映了高新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新尝试和成绩。

以下是报道全文(本刊对文章标题做了修改)。

农民工老李最引以为豪的,是钱包里保存着一张西安市领导岳华峰的名片,偶尔翻出来给人炫耀一番。作为农民出身,他没有名片,也没人和他交换名片,接到市领导亲手发的名片,着实受宠若惊。

那是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岳华峰,在工地现场发给他的。岳华峰除了询问施工情况外,老李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直接打电话给我!”

“发掘西安作为内陆创新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是高新区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本质,也是高新区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源。”岳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基于对金融危机影响下众多因素的分析,岳华峰表示,和京、沪等发达城市相比,很多优势西安不具备,但西安也有众多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我们一不靠‘老乡’(乡镇企业),二不靠‘老外’(外资外商),主要依靠‘老九’(科技人才资源)。”自主创新和统筹科技资源,是实现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而目标、思路和理念的转变,依然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要点。

高新区经过几代人建设,发展水平和规模处于国内开发区第一梯队,也是领跑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第一方阵,充当着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如何探索、实施适合高新区发展的路子和增长动力,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

从“做大”到“做强”,从自身发展到区域辐射

明确发展定位是关键

岳华峰认为,通过探索和实践,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不断明晰,突显出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站得住脚、叫得响的产业。主导产业发展重点从“做大”到“做强”,成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变,也是GDP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新区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确定新能源、通讯和软件开发等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光伏和LED等领域全球领先。大规模投资高新区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非常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其董事长麦克?斯普林特预测,西安高新区能够成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中心。

在通讯产业方面,有中兴、华为等众多大鳄。国产无线设备“第一品牌”中兴通讯在高新区的研发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目前已经有6000多人,全部建成后将形成2.5万人的研发中心,年产值将达到180亿元;华为投资15亿元,也在高新区建设了万人全球交换技术支持中心及软件工厂,目前已经有5000多人的规模;盛赛尔、摩比天线关停了在美国、欧洲的生产线,却扩大了在高新区的生产规模。如此等等企业不断“增兵”高新区,使得高新区具备打造通信产业“第三极”的实力,并着力打造“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之都”。

软件开发方面,西安得基础非常好,是国内最早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软件企业870多家,占西安市软件企业数量的95%,从业人员8万余人,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22亿元,并连年保持高速增长。

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力,得益于科技资源的统筹。

科技资源统筹说白了,就是让优秀的人才,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先进的设备和仪器,高速、超常运转,形成产业链、产业群!

岳华峰表示,在统筹科技资源方面,高新区有着很好的影响和优势。不仅在本地和国内人才引进方面,即使在国际上也有良好的口碑。前不久,美国《纽约时报》就重点报道了欧美公司和人才对西安高新区发展、投资前景的乐观态度,在全球产业界影响巨大。

现在高新区聚集了全部的通讯运营商,大部分银行、证券公司、高科技企业在陕西和中国的总部,众多总部的聚集就会发酵、聚变,聚变的结果必然形成裂变为大量增长动力和机会。

结合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规划对西安城市的新定位,兼顾各开发区间凸显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西安高新区明晰发展定位: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在通讯、光伏、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中国内陆自主创新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流的研发基地和新兴业态的引领区,形成在通讯、光伏、电子元器件、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领域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

———在中西部地区,成为最大的总部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在全省全市范围内,成为产业优化升级、辐射扩散、梯度转移和创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平台,以鲜明的国际化特征,支撑引领和示范带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优二强三”,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继续发展兼顾

调整产业结构是基础

岳华峰表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高新区提出“优二强三”的发展战略,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环境,实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促进、双增长。

产业形态:重点发展研发及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型服务业和总部经济;

产业类别: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继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扶持创新型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通讯、光伏与LED、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力设备、能源技术、软件与服务外包、创新型服务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八大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积极应对全球产业深度调整的同时,高新区坚持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并重,自主培育与招商引资并重,吸引内资与吸引外资并重,发展创新型服务业与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并重。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转变;实现了由聚集到聚焦,从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

“政务”变“服务”,“孵化器”变“加速器”

提升发展环境是根本

探索内陆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造就陕西乃至西部投资环境最好的区域,是提升发展环境的目标和根本。

岳华峰表示,先前,土地和优惠政策对高新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现在,要保持发展活力,主要靠科技和自主创新;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靠政策和服务。

高新区提出变“政务”为“服务”,是管理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本质是让“权力在月光下运行”,进而落实“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政务”变“服务”核心的原则:凡是一个部门能办的不要跨部门;凡是能够一次办结的不让企业跑第二次;凡是能够权力下放的坚决下放;凡是能在网上办理的一律网上办理;凡是能取消的一律取消;凡是能用专用章的尽可能使用专用章。

实施的结果是,“三步并做两步走”,体现出速度和效率。而“六个一”的要求,让简单明快成为办事效率的主流:

一诺千金,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对优惠政策和做出的承诺确保兑现落实;一呼百应,入区项目洽谈、注册,由招商局牵头,各方面一条龙配合服务;一路绿灯,对重大项目成立协调小组,指定专人服务代办,确保高效快捷;一厅办公,所有审批及服务事项进入政务大厅集中办理;一表到底,企业注册时只需填表一次,多窗口共用,不重复填写;一查到底,对破坏投资环境和损害客商利益的人和事一经查出,按章处理。

在优惠、扶持政策方面,高新区启动YBC计划,以及每年5000万元人才基金、5000万元软件基金、500万元数字创业基金等,激发了创业者的积极性。高新区一天最多能孵化出30个企业,成为难得的创业沃壤。另外,还组织了8个产业联盟、协会等,形成产业联动和共享,加大企业的横向联合及融资渠道。

围绕科技创新,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培育以企业为主体、新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集群;完善以孵化器、加速器为核心的企业孵化培育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加速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促进技术市场发展;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

岳华峰认为,面对国际市场各种不确定因素,转变才是应变的重要举措。“六个转变”实现了对优质资源的重新调配和组合,对原有的观念和固有模式的革命,让多种资源不断发挥作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使高新区保持了持久活力。